青岛西海岸新区嘉年华会展中心内,无人机的嗡鸣交织成青春的旋律。作为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倾力打造的科技体育A类赛事,2025年“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无人机项目)总决赛在此举行,全国32个省市区的万余名运动员与教练齐聚,手握遥控器、心怀航天梦,在这片赛场留下属于少年的科技成长印记。

赛场争锋:协作拼搏最动人
“决赛每一分都咬得很紧,比半决赛还难打!”北京海淀队的胡家铭攥着遥控器,脸上满是夺冠的雀跃。他与队友徐广庭、刘思源在无人机足球(200空心杯组)小学组决赛中以6比4艰难夺冠,半决赛13比11 的险胜更让这份荣誉格外厚重。

为了这份成绩,孩子们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他们在俱乐部相识后,连续一年多坚持训练,暑假每天要从北京海淀跨越一小时车程到大兴的训练场,“早上出发,晚上才回来”成了常态。面对比赛中的暂时落后,团队自有应对之道:“我会让队友做好防守,我们稳定性好,慢慢追就能赶上来。”胡家铭说。队友刘思源则更看重过程:“比赛的意义不止于结果,和队友一起拼搏的时光最珍贵。”
在另一侧的无人机接力任务飞行赛场,523组少年选手正上演着默契配合。“A选手完成任务后,需将无人机精准停到B选手的起飞台,交接遥控器后由B选手完成后续任务,最终落在A选手的起降台。”项目裁判长陈杰庚介绍,选手需自行拍打计时器启停,裁判同步计时形成“双保险”,这不仅使无人机接力任务飞行比赛更加公平、准确,还能让学生更快乐地投入到比赛体验中。
科技护航:细节彰显专业温度
“无人机撞击后毫秒级回稳,全靠飞控陀螺仪的强大算力。”赛事技术保障人员指着无人机足球赛场介绍,在8米长全封闭球场内,“抢5分且需两球差”的赛制让比赛充满悬念,而优化器材的稳定性更让选手们能专注竞技。

信号干扰是无人机赛事的“天敌”,技术团队为此量身定制双重方案。据介绍,赛前,团队先用频谱仪全面检测赛场周边 WiFi、2.4G及5G信号功率与杂波,确保场内对飞行器的操控不受干扰。通过多台机器反复模拟比赛,最终选定3 个稳定、清晰的图传频点供选手使用,确保第一视角比赛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为本次赛事提供技术支持的北京中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无人机第一视角竞速赛器材红箭70暗藏巧思。7厘米轴距的机身不仅能三档调速,更有反乌龟功能,让翻倒的无人机10秒内复位,避免选手因一次失误终结比赛。”
赛道设计则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第一视角竞速空心杯赛道可在学校教室搭建,大大降低了项目开展门槛。工作人员说:“我们要让科技竞赛不只属于赛场,更能走进日常教学。”
基层深耕:让航天梦扎根校园
“无人机第三视角竞速赛简单易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练习就能上手。”青岛畅酷飞行俱乐部教练李嘉豪的话,道出了项目普及的密码。作为本次参赛人数最多的项目(3800余人),其全包围结构器材保障安全,百元左右的入门成本更获家长认可。

俱乐部已与青岛超银小学等6至7所学校合作开展航模社团课,每周进校授课,培训学员上千人。负责人张芮嘉透露,近年来女生参与比例显著提升,不少孩子因此变得更自信。
在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运动三部项目负责人看来,赛事的核心价值远超竞技本身:“它能让青少年了解航空航天理论知识,提升团队协作与心理抗压能力,选手在跟随无人机奔跑中还能锻炼体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 正如“飞北”赛事的初衷,这些紧攥遥控器的少年或许尚未完全理解科技强国的深意,但他们手中的飞行器,已在心中播下了航天梦的种子。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