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赛动黔景”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身广场舞(民族类)展示交流活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举行。活动汇聚了来自山西、四川、云南、黑龙江等省市区的21支代表队近400名银发选手欢聚一堂,以舞会友。与此同时,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身广场舞套路评审活动同步开启,以“民族风”点燃老年健身热情,以“团结魂”奏响文化传承强音。
本次活动由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老年人体育协会、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老年体育工作管理办公室、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黔东南州老年人体育协会、雷山县人民政府承办。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雷军宣布活动开幕。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温文表示,举办此次展示交流活动,是中国老体协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年体育“接地气、惠民生”的具体实践,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体旅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是对广大老年群体健身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向即将到来的国庆佳节奉献的深情厚礼。
银龄风采绽舞台 尽显民族风情美
展示活动现场,21支融合地域风情与民族特色的广场舞节目轮番登场,成为展现中华多元文化的生动窗口。山西省晋中市老体协的《银龄颂》以大气开场点燃全场氛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老体协的《麦吉纳巴》尽显羌族豪迈;海南省老体协的《钱玲花舞》传递海岛灵动;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老体协的《八角鼓霸王鞭》则将白族千年非遗融入舞蹈,手持八角鼓、霸王鞭的队员们,用源自生活的欢快动作,展现白族儿女的幸福生活。
其中,四川省凉山州老体协的《我们再唱卡沙沙》尤为动人。教练雷萍介绍,“卡沙沙”在彝语中是“谢谢”的意思,作品承载着大凉山彝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蜕变,都浓缩在悠扬的旋律与舒展的舞姿中。“我们想让更多人听见大凉山的声音,打破刻板印象,看见这里的新变化。”队员王莉认为,这个“大众艺术路线”的作品,既保留广场舞的健身本质,又装满民族文化传承的大格局。“哪怕没有专业舞蹈基础,也能从动作里感受到快乐,从音乐里听到乡音。”她说。
贵州老体协二队的《侗歌声声唱给党》同样饱含深意。教练汪阳介绍说:“队员们舞动织有太阳纹的侗族红头帕,在侗歌声中展现侗乡人“小康路上”的风采,这是对侗族文化的活化传承,更是对党的感恩表达。”
此外,福建屏南代表队的《中国红》以健身球为道具,融入秧歌与现代舞元素;重庆市的《红梅赞》则将红色旋律融入健身舞蹈。各支队伍以舞为笔,共同绘就中华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首推套路评审 创新民族健身精品
作为活动的创新亮点,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身广场舞套路评审活动同步开展。此次共有69支曲目参与推荐评选,涵盖汉族、蒙古族、苗族、侗族等多个民族。据活动评审主任匡小红介绍,评审围绕健身性、民族性、普及性、艺术性四大方面展开:健身性注重动作全面性与强度适应性,确保适合老年群体;民族性要求融入民族音乐、舞蹈动作与传统服饰,同时进行科学化、舞台化改造;普及性强调动作简单易学、留有再创作空间;艺术性则关注队形美学与文化符号提炼。“我们希望选出的套路,既能让老年人健身,又能传承民族文化,真正实现‘全民健身’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以舞为桥促团结
“特色化”与“民族化”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关键词,而“民族大团结”则是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温文表示,各代表队的作品深度融合本土民族元素,“或以民族服饰为亮点,或以传统音乐为背景,不仅展现了老年人的创新精神,更传递出浓厚的文化自信。”
她说道,中华56个民族的健身文化既绚丽多姿又和谐共生,活动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老年人搭建了交流桥梁,“大家在学习舞蹈技艺的同时,活化传承了民族记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如云南大理永平县代表队教练李丽萍所说,此次参与不仅让白族文化走向全国,更让队员们领略了各地风土人情。“未来我们会把所学带回永平,培养更多队员,让《八角鼓霸王鞭》继续传递‘白族儿女心向党’的精神。”
从雷山县的舞台到全国的视野,“赛动黔景” 活动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健身与展示的平台,更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让老年健身热潮与民族文化活力在黔东南的土地上碰撞出璀璨火花。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