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可你知道我们是怎么通过眼睛看清物体的吗?又是否清楚儿童青少年近视会带来哪些危害,以及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呢?
今天,就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给你讲讲儿童青少年肥胖那些事儿,为大家一一解答~
我们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眼睛是个能感知光线的器官,有着完整精细的光学结构。外界光线进入眼球后,要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一系列屈光间质的折射与调节,最终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会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复杂的整合与分析,最终形成我们所感知到的外界图像,这就是我们看清外界事物的过程。
儿童青少年近视有哪些危害?
近视按程度可分为低度(-3.0D以下)、中度(-3.0D~-6.0D)和高度(-6.0D以上)三类。
对个人而言,低度、中度近视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高度近视则易引发眼底退行性改变,像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脱离等。
什么是近视?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
近视是指眼睛在调节松弛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视标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球的屈光结构后,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弥散环,而非清晰图像,所以看不清远处物体,但近视者可通过拉近距离、增加注视角度,使视网膜上的物像放大,从而看清近距离物体。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是引起近视的两大主要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影响更大。多数近视的发展和眼球发育阶段的视近过度相关,且主要集中在学龄期。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用眼强度高,再加上经常使用计算机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生活习惯、居住空间狭小且远眺距离有限的生活环境,以及光线、写字姿势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视近状态,眼球壁逐渐延伸,眼轴拉长,进入眼睛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就导致了近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视力发育的关键阶段。了解近视的成因与危害,能让我们更好地守护孩子的“视”界。
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都要重视用眼习惯,合理控制用眼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共同筑牢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防线。
文中专业知识来源:《儿童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科普问答》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相关附件